【波茲南】猶太歷史間的世界:盧邦式的起頭

博物館的外觀,其圍欄是原本就存在的。
這是一段歷史的起頭,不是歷史本身,而是我對這段歷史理解的起頭。當文字不再只是文字,而是真正可以呈現在眼前的敘述,他的重量我們承擔的起嗎?
盧邦(Lubon)是座波茲南(Poznan)旁的小城市,二戰時期曾有勞動營(labour camp)坐落於此,當時希特勒(Hitler)計劃波茲南蓋一條高速公路直通柏林,於是德軍自1941年起在波茲南市區巧立各樣的名目,誘使猶太人收起行囊自願到這個營區報到;而自1943年起,此營區被轉用為囚禁波蘭及各國政治犯的轉移兼教育勞動營,一直到1945年初由盟軍接收,在從這裡緊急撤退的前夕,為了不讓盟軍取得此營區的相關資料〈館長的說明是因為在營區營運的期間曾經不法殺了許多人〉,德軍在槍殺了所有在營區中來不及轉移至德國的政治犯後,用一把火將資料、房舍和屍體一同燒毀;爾後,在營區的旁邊建了一座兩層樓的博物館,一樓為文獻資料的展示間,二樓則為數位資料放映室,幫助這段嘗試被湮滅的歷史重見光明。

先由怪手將表層土挖起
 而我所參加的工作營是一個考古工作營,一行八個人和幾位來自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(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ń)史前歷史系的學生〈他們好像每年都需要幾個小時的考古實習時數〉,在博物館旁的前營區用十天的工作日時間將長約15公尺,寬約6公尺的草地,下探成為深及一公尺的考古坑。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工作,大家對於「同一層」的概念都很不熟悉,頻頻被考古系的學生或計劃主持人柏格頓先生(Mr. Bogdan)提醒「THE SAME LAYER!!!」,又或是因為我們無法鏟出平整的地,讓那些學生還要再幫我們重整成一個沒有土碎屑的平面。不過值得開心的是,在營隊結束三天前,他們有志一同的認同了我們的進步。

這是第一層的記錄  (我們總共挖了大概四層)
 在這幾天內,我想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在炎炎夏日中揮汗鏟土,而是要和一群明明會說英文卻不願意開口溝通的波蘭人合作,一開始他們很仰賴我們其中的兩個波蘭女生KasiaDorota,總是請她們翻譯告訴其他志工該怎麼做;但久而久之,他們開始厭倦要透過翻譯這件事情,轉而依靠肢體語言,在之後的幾天我們總是用比手畫腳的方式溝通,也算是為語言隔閡找到了平衡點。

工作的過程像是一場尋寶的過程,等表層土被鏟起來之後,我們會拿著小鏟子坐在地上,小心翼翼定睛在每次自己所鏟起的土上,深怕自己錯過任何一根小小的釘子〈據說當初木頭房舍的接合皆是用鐵釘而成,在木屋被燒毀後鐵釘會留存下來〉,十天中我們找到了許多東西,有一個地下水道、一道不知道會接到何處的水管、犁田的犁、牛骨頭、鐵鍊和杯碗盤的碎片等等。雖然柏格頓先生並不認為這些東西是寶物,但在我們這些志工的眼中都是無法取代的歷史軌跡。
 
圖左下方是一個有梯子的地下水道,而中間則是不知道可以通到哪裡的水管

能夠在考古現場工作並參與其中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之一,雖然不是挖掘異世瑰寶,但如此難得的機會真的讓我覺得自己好幸運;能夠親手清洗這些文物進而協助歸檔、畫考古現場圖等等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,而在最後幾天的時間卻一一經歷了,怎麼叫人不驚喜。更重要的是,因著第一天館長的講解讓那些曾在高中課本出現過的文字有了生命,而這樣的感覺在工作營期間去第七堡壘(Fort Seven)的那天更加深刻。

附上該博物館的網址〈可惜只有波蘭文〉:http://zabikowo.eu/


留言